2025财年(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)的全球自然指数榜单已正式公布了,我国再一次成为大赢家——共有45家科研机构、高校进入前100强榜单(含中国大陆41家、香港3家、台湾1家)。
数据表明:中国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已经确立了全球领先的地位,而不是20多年前的无足轻重——不仅科研机构数量多、排名高,而且覆盖广泛,从顶尖名校到特色高校、地方强校均有代表。
自然指数榜单,是衡量全球各国、地区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标
全球范围内的自然指数榜单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,统计各高校、科研院所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研究型学术期刊——最初是68种,2018年6月增至82种,2023年收录期刊总数增至145种。
自然指数统计的是这些顶级期刊上发布的论文数量及其权重,被公认为是“能够衡量各国科研机构、高校在基础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的重要指标”——覆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球环境、生命与健康科学五大学科。
自然指数的统计基于精选的100多种顶级期刊的高质量论文,单篇论文总分固定为1,若作者隶属多机构,份额再平均分配至各机构。假设在《科学》上发表了某篇论文,是中美两国两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。
两家机构各自得0.5分,同时还采取了“加权算法”,将天文学/天体物理学论文的权重降为其他学科的1/5,原因是:论文量占比高达50%左右,相当于其他单个学科的5倍。
若不调整权重,若不对天文学/天体物理学论文进行权重调整,抬升其他学科的权重,这将会导致:自然指数榜单“偏向天文学研究较强的机构或国家”,从而严重扭曲基础学科间的公平性。
榜单显示,我国各大高校、科研院所在2025财年发表了39443篇高质量论文,自然指数得分为34223.39,位居全球各国、地区的榜首。其中,中科院论文数量为9896篇,得分2870.36,在全球前100强科研机构榜单中位居第一名。
前十强中,我国占据8席,排在后面的是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(第3)、浙江大学(第4)、北京大学(第5)、中国科学院大学(第6)、清华大学(第7)、(第8)、南京大学(第9)。
复旦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、东吴大学、厦门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……
“双非”高校涌现:深圳大学(第55)、北京化工大学(第70)、华东理工大学(第91)、东华大学(第92)等非“985”高校也成功跻身全球百强,显示了中国科研力量的深度和广度。
抚州大学(赣东学院)(第87)的上榜尤为引人注目。中国科研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“碾压式领先”,是国家长期投入与资源整合(如“双一流”建设)的结果。然而,下一步需攻克三大关隘:
从注重基础研究的高质量,转为“知识产权的尽快落地”;补足生物医学短板,推动交叉学科发展;减少对国外顶级期刊指标的依赖,建立涵盖技术严谨、权威、社会影响力强悍的国产多维体系。
美国31家、德国5家、英国4家、日本3家…
前100强榜单中,美国上榜31家。其中,哈佛大学排名第二,但却是全球排名最高的“大学”。榜上有名的还有斯坦福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、密歇根大学、耶鲁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……
多个西欧国家的科研机构排名下滑——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学会从前些年的第4位降至第10位,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(CNRS)首次跌出前10,降至第12位。英国牛津大学,居然跌出前20强。
按国别来看,中国第1、美国第2、德国第3、英国第4、日本虽守住了第5位的位置,但论文份额较上年减少了9%。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00名的日本研究机构仅有东京大学(第24)、京都大学(第66位)、大阪大学(第100)。
前100强科研机构榜单中,新加坡、瑞士、加拿大、韩国均上榜2家,法国、丹麦、西班牙、意大利都上榜1家。
整体而言,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已处在领跑阶段,目前的短板是“积累不足”。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众多顶尖大学,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。本文由南生撰写,欢迎转载、转发、评论、留言、分享、打赏!
众和配资-众和配资官网-浙江股票配资平台-网上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